让大山走向富裕——读《大山作证》
汪玉奇
正当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兴起新一轮扶贫开发热潮的时候,我读到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山作证》,感慨万千而爱不释手。这本书所记录的江西移民扶贫的感人故事和故事中的新鲜经验,对于新一轮扶贫开发显然是有十分直接的指导意义。
与贫困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必然的抉择。江西作为革命老区,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这里背负了更为繁重的消除贫困的任务。现在的问题是,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历史变革中,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扶贫开发的效率,使国家有限的投入与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更加紧密、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加速告别贫困、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这显然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并不断总结的新课题。
新世纪以来,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充分总结全省扶贫开发的新鲜经验,开创了移民扶贫的新模式。这本书记录了江西移民扶贫的历史过程与其中的先进典型、生动故事,艺术再现了“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实践效果。
读这本书,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进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永葆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所恪守的执政规律。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的口号,而必须表现在为人民谋求福祉的各项政策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有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贫困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因此,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以极大的政治自觉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不失时机地在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整合近百亿资金进行移民扶贫,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当我们在书中读到,那么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开始告别贫困、享受幸福的时候,他们所表达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无疑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只有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人民至上,是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宗旨。
这本书有一个独特的价值。它没有简单地把记述的笔触停留在一般性的工作描述上,而是以艺术的语言总结了江西移民扶贫的成功经验,如乐安县的“六个绝招”、永丰县的“变废为宝”、瑞金市的“五结合”等。在这些娓娓道来、生动活泼的文字描述中,我们读到了移民扶贫的新鲜经验,把这些经验推广开来,必将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推动扶贫开发事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写此书是下了功夫的,是进行了广泛调研的。她熟悉江西移民扶贫的模式和创造这一模式的干部群众。在当前似乎很是浮躁的写作环境里,一个作者能够潜心于这一选题的采风与钻研,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特别的情感。
本书作者是江西知名女作家温燕霞,她擅长长篇小说的创作。在我的记忆中,这本书是她第一次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但是她娴熟地运用小说的艺术、小说的语言创作这本书,使全书的可读性大大地提高了。在该书开篇中,我们读到“这天下午的雨,非常古怪,先是像妇人的眼泪,婆娑吹出初秋的飘逸,可不久之后,细嫩的雨丝便茁壮成山中的苦竹,那么生硬笔直地往地下插去”,在“不是尾声”的结尾中,我们读到“踏上江西的土地,就像踏上一副秀美的水墨画,烟雨朦胧,清风满溢,气韵生动,清旷明洁”。这些语言形象优美,不同于报告文学中通用的新闻式语言,作者把小说的写法引入报告文学中,构成全书一个重要的特点,使这么一本描述贫困地区人民群众新生活的作品增添了几分温馨、柔软,读下来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大山已经作证,江西移民扶贫取得了重要成就,大山还将继续作证,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人民将在更大范围、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地告别贫困,走向全面小康。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